博雷顿创始人、实控人陈方明是“80后”,担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兼总经理,现年43岁,湖南永州人。
博雷顿成立于2016年,主要销售收入来源于电动牵引车、电动装载机及电动宽体自卸车。此外,少部分收入来源于维修及保养服务、设备出租业务。
一、上市首日高光:资本热捧下的开门红
开盘即暴涨,市场热情高涨
2025 年 5 月 7 日,博雷顿(01333.HK)以 18 港元发行价登陆港交所主板,开盘即飙升 70%,报 30.60 港元 / 股,市值迅速突破 116 亿港元。作为纯新能源工程机械第一股,其香港公开发售获 198.72 倍超额认购,基石投资者欣旺达(全资子公司香港欣威)及长风基金合计认购 6350 万港元,彰显产业资本与机构对新能源工程机械赛道的强烈信心。
募资用途:剑指产能扩张与技术攻坚
本次 IPO 募资净额约 1.478 亿港元,40% 将用于技术研发及新产品开发,重点突破自动驾驶、电池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40% 投入制造工厂建设,目标提升电动装载机、宽体自卸车等主力产品产能;剩余 20% 用于拓展全球销售网络及补充营运资金,为 “无人智慧矿山” 方案落地及东南亚、中东市场开拓铺路。
二、深耕纯电赛道:从 “专精特新” 到行业标杆
差异化定位:纯电基因铸就竞争壁垒
作为中国唯一聚焦纯电动工程机械的 “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 企业,博雷顿拒绝 “油电双路线”,专注电动装载机、宽体自卸车、牵引车研发。2024 年在新能源宽体自卸车(市占率 18.3%,排名第三)及装载机(市占率 3.8%,排名第七)领域稳居头部,且是两类产品前五大制造商中唯一纯电玩家,避免与三一、徐工等传统巨头正面竞争,开辟差异化赛道。
技术突围:硬核创新打造产品力标杆
自主研发双电机驱动系统,解决传统工程机械功率分流难题,能耗降低 30%;独创四相并联充电技术,实现 700kWh 电池 70 分钟快充,较行业平均水平快 40%;率先推出具备自动作业能力的电动宽体自卸车,支持矿区无人化运输,2024 年电动矿卡出货量 307 台,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 128.1%,成为高吨位电动工程器械技术领跑者。
三、行业机遇与挑战:万亿蓝海下的增长逻辑
政策 + 市场双轮驱动,千亿赛道扩容
在 “双碳” 目标下,中国工程机械电动化率不足 5%,而宽体自卸车、装载机作为矿山、基建等高排放领域核心设备,电动替代需求迫切。灼识咨询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新能源工程机械市场规模达 540 亿元,预计 2029 年增至 1242 亿元,复合增长率 18.1%。博雷顿聚焦的宽体自卸车细分市场,2024 年电动化率仅 15%,未来 5 年有望突破 40%,市场空间广阔。
盈利压力与规模博弈:短期亏损下的长期价值
尽管 2022-2024 年累计净亏损 6.82 亿元,毛利率维持在 2%-5.8% 低位,但其收入从 3.6 亿元增至 6.35 亿元,复合增长率 32.8%,呈现 “以价换量” 的激进扩张策略。随着 2025 年江苏常州制造基地投产(规划年产能 5000 台),规模效应将逐步显现,叠加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商业化(2024 年相关收入占比已达 12%),毛利率有望在 2026 年突破 15%,亏损收窄至 1 亿元以内。
四、对标 “电动版卡特彼勒”:全球化蓝图初现
商业模式升级:从设备制造商到智能运营服务商
区别于传统工程机械厂商,博雷顿构建 “产品 + 服务” 双轮驱动模式:不仅销售电动机械(2024 年设备收入占比 97.8%),更提供智能运营服务,包括设备租赁(2024 年租金收入增长 65%)、能源管理(风光储充一体化方案)及无人化解决方案(已在内蒙古、新疆矿区实现 30 台以上无人矿卡编队作业)。目标 2027 年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 25%,复制卡特彼勒 “设备 + 后市场” 高毛利模式。
全球化布局:新兴市场成破局关键
依托欣旺达电池供应链协同,博雷顿已启动东南亚、中东、非洲市场调研,计划 2025 年海外营收占比突破 10%。以印尼镍矿、中东基建项目为切入点,推出适配高温、高粉尘环境的定制化机型,同步输出 “电动机械 + 充电网络 + 运维服务” 整体方案,避开欧美市场对传统燃油设备的依赖,在 “一带一路” 新兴市场抢占先机。
五、结语:电动工程机械的 “赶考” 之路
博雷顿的上市,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里程碑,更标志着中国新能源工程机械从 “替代燃油” 到 “定义标准” 的跨越。尽管面临盈利压力与全球竞争,但在双碳目标与智能化浪潮下,其纯电赛道的专注度、技术创新的前瞻性、商业模式的延展性,正构筑起未来增长的护城河。当传统工程机械巨头加速电动化转型时,这位 “电动版卡特彼勒” 的追赶者,能否在这场万亿级赛道的竞逐中持续领跑,值得资本市场长期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