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龄液压再停牌,控制权变更悬念再起
在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中,每一则公告都可能牵系着无数投资者的心。环球工程机械网讯,7 月 3 日,长龄液压(605389)一则重磅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夏继发、夏泽民正在筹划重大事项,而这一事项极有可能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 。为保证公平信息披露,维护投资者利益,公司股票于 2025 年 7 月 4 日开市起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 2 个交易日。消息一出,投资者们纷纷聚焦,猜测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商业考量与资本运作。为何公司在此时筹划控制权变更?是企业战略转型的需要,还是资本层面的重新布局?这一系列疑问,如同迷雾般笼罩在长龄液压的上空,亟待解开。
股价异动,背后暗藏玄机
在停牌消息发布之前,长龄液压的股价走势就已异常。7 月 2 日和 3 日,公司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 “一字板” 跌停 ,截至 7 月 3 日收盘,股价报 38.21 元 / 股,总市值为 55 亿元。这一跌停走势与年初停牌前的股价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今年 1 月 10 日,在首次因控制权变更筹划停牌的前一交易日,长龄液压股价放量大涨,盘中一度触及涨停,收盘涨幅达 7.68% 。短短半年时间,股价从大涨到跌停,如此剧烈的波动,不禁让人对公司内部状况产生深深担忧,也让人更加好奇此次控制权变更与股价异动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联。是公司业绩不佳引发投资者恐慌抛售?还是控制权变更的不确定性让市场信心受挫?这一系列问题成为投资者心中亟待解开的谜团。
公司历程与业务全景
长龄液压的发展历程犹如一部奋斗史,见证着企业在液压领域的砥砺前行。2006 年 12 月,江苏长龄液压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从那时起,便踏上了专注于工程机械液压元件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征程。公司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不断在行业中崭露头角。2021 年 3 月 22 日,是长龄液压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公司成功在上交所上市,这不仅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更标志着其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业务布局上,长龄液压构建了多元化的业务体系。公司主要产品涵盖液压中央回转接头、履带张紧装置、液压阀、回转减速器及各类精密铸件等 ,这些产品犹如精密的齿轮,在众多行业中协同运转,发挥着关键作用。从工程机械领域的大型挖掘机、装载机,到能源开采行业的钻机设备,再到光伏跟踪系统中的关键部件,长龄液压的产品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和可靠的质量,成功打入世界主要的工程主机厂商的供应体系,在市场中占据了重要一席之地。 作为国家标准《液压挖掘机 中央回转接头》GB/T 25629 - 2021 的主持起草单位,以及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程机械配套件分会常务理事单位 ,长龄液压在行业内的技术引领地位和影响力不言而喻。这不仅体现了公司在技术研发上的深厚积淀,更彰显了其在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引领行业发展方向上的责任与担当。
业绩滑坡,难掩发展困境
长龄液压的业绩表现犹如一条起伏不定的曲线,上市前后形成了鲜明对比,其中暗藏的发展困境也逐渐浮出水面。上市前,在 2018 - 2020 年这一关键时期,公司营业收入增幅分别为 71.69%、9.2%、42.15% ,扣非净利润增幅分别为 118.73%、6.31%、38.88% ,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那时候的长龄液压,在市场中一路高歌猛进,凭借着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产品质量,不断拓展市场份额,业务蒸蒸日上,成为行业内备受瞩目的新星。
然而,上市犹如一道分水岭,公司业绩急转直下。从 2021 - 2023 年,长龄液压的营收和净利润连续下滑。2021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 14.56%,这一数字仿佛是一个预警信号,预示着公司发展势头开始减弱 。2022 年,营收下滑 1.12%,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 20.01% ,公司在市场中的处境愈发艰难,发展的步伐逐渐沉重。到了 2023 年,营收进一步下滑 10.04%,归母净利润更是同比下降 36.91% ,公司业绩陷入了深度下滑的泥沼,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 进入 2025 年,长龄液压的业绩依旧没有好转的迹象。2025 年第一季度,公司主营收入 2.19 亿元,同比下降 2.64%;归母净利润 3082.47 万元,同比下降 7.63% 。这些数据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投资者的心,也让市场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充满担忧。
是什么原因导致长龄液压业绩如此大幅下滑?深入分析,行业竞争加剧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液压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市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长龄液压面临着来自同行的巨大压力,市场份额受到挤压,订单获取难度加大。原材料价格波动也对公司业绩产生了重要影响。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公司生产成本上升,而公司产品价格却难以同步提高,这使得公司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公司自身的经营策略和市场适应能力或许也存在一定问题,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未能及时做出有效的调整,从而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
如此不佳的业绩表现,无疑成为了公司控制权变更的重要推动因素。对于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夏继发、夏泽民来说,业绩的持续下滑让他们意识到,公司当前的发展模式或许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寻求新的发展路径迫在眉睫。控制权变更,或许是他们为公司寻找新出路的一次大胆尝试,希望通过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或合作伙伴,为公司注入新的活力和资源,推动公司实现战略转型和业务升级,从而摆脱当前的业绩困境,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初次尝试,铩羽而归
这并非长龄液压在控制权变更道路上的首次探索,早在 2025 年 1 月 13 日盘前 ,公司就曾发布紧急公告,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夏继发正在筹划公司股份协议转让以及公司收购资产相关事项,可能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公司股票当日开市起停牌。彼时,市场对此次控制权变更充满期待,投资者们纷纷猜测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资本运作和战略布局。
然而,这场控制权变更的筹划犹如一场短暂的烟火,迅速燃起又匆匆熄灭。仅仅 48 小时后,1 月 14 日盘后,长龄液压发布公告称,由于夏继发与交易对方就某些核心条款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决定终止本次控制权变更事项。相关交易方未就本次交易具体方案最终签署实质性协议,各方对终止本次交易无需承担违约责任。这一消息的发布,让市场一片哗然,投资者们的期待瞬间落空。
此次筹划控制权变更的失败,犹如一记重锤,给公司和投资者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对于公司来说,原本期望通过控制权变更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或合作伙伴,为公司注入新的活力和资源,推动公司实现战略转型和业务升级,摆脱当前的业绩困境,这一计划的落空无疑让公司的发展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对于投资者来说,他们原本期待通过公司控制权变更获得更多的投资回报,这一计划的失败让他们的投资预期大打折扣,对公司的信心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此次失败的尝试也充分表明了实控人 “卖公司” 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限售股解禁未满 10 个月时,夏继发父子就已萌生 “卖公司” 的想法,这足以说明他们对公司当前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前景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担忧。他们深知,公司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仅凭自身的力量或许难以实现突破和发展,只有通过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或合作伙伴,借助外部资源和力量,才有可能为公司找到新的发展出路。 而此次 7 月 3 日再度筹划控制权变更事项,也可以看作是实控人在经历了上次失败后,再次为公司寻求新发展机遇的努力。他们希望能够吸取上次的教训,在与交易对方的谈判中,更加谨慎地协商核心条款,确保此次控制权变更能够顺利完成,从而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控制权变更:机遇还是挑战?
长龄液压此次控制权变更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可能为公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可能使其面临诸多挑战。从机遇层面来看,新的控股股东或许能够凭借其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实力,为长龄液压注入新的活力。比如在资金方面,新股东可以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助力公司加大在研发领域的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从而提升公司在市场中的技术领先地位;在市场渠道拓展上,新股东拥有广泛的市场资源和销售网络,能够帮助长龄液压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扩大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市场影响力。
在管理理念与经验上,新的控股股东也可能带来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他们可以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优化公司内部的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在人才战略方面,新股东能够凭借自身的优势吸引更多行业内的优秀人才加入长龄液压,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推动公司在技术研发、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实现全面提升。
然而,控制权变更也并非一帆风顺,其中隐藏的整合风险不容小觑。在企业文化融合方面,新股东与长龄液压原有的企业文化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可能会导致员工价值观冲突,进而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团队凝聚力,甚至引发人才流失。在业务整合过程中,若新股东对长龄液压的业务了解不够深入,可能会出现业务布局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当等问题,导致公司业务发展受阻,影响公司的整体运营效率和业绩表现。
长龄液压的控制权变更究竟会走向何方?是成功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或合作伙伴,实现公司的华丽转身,还是在整合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陷入发展困境?这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深入思考。作为投资者和行业观察者,你又是如何看待长龄液压此次控制权变更的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看法,让我们一起探讨这背后的商业逻辑和发展趋势。